• 手机下载

  • 微信关注

当前位置: 文化

难忘“文学圣地”老巷子

来源:晋中日报时间:2022-05-21 09:38:02

石俊美

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,是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地,被誉为山西的“文学圣地”。我曾无数次走进这个古朴幽深的老巷子。其中有两次记忆犹新,终生难忘。

拜见马烽老师

今年是马烽诞辰100周年,不由得想起拜见他的情景。

那是1995年8月的一天,我作为晋中地委宣传部副部长,跟随地委书记来到南华门东四条,邀请马烽到晋中视察工作。当我们走到他家门口时,发现大门的两旁贴着一副对联:

调进京调出京服从分配

未开花未结果叶落归根

横批是:回来就好

我敲门后,一位身穿中山服,脚穿黑布鞋,留着花白大背头,额头上刻着饱经风霜皱纹的老人开门迎接我们。

书记立即伸出双手说道:“马主席好!”

我也马上说:“马老师好!”

马烽热情地说:“你们好!我最不愿意人们叫我马主席、马老师,叫我老马吧。”

“马老!”书记立即换了称呼,“听说您老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担子卸了。回来好。”

在客厅落座后,马老夫人段杏绵给我们沏了茶。

“晋中地委行署的班子定了,我们想请马老抽空到晋中指导工作。”

马老摆摆手,“我都73了,已向省委领导说了,办离休手续。”

交谈中,书记说,马老您是山西“山药蛋派”的领军人物。马老却说:“我在北京时,就有人问我,‘你们山西有个山药蛋派’?我回答,‘说有也有,说没有也没有’。事实就是这样的。为什么说没有,因为我们这些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议论过要建立什么文学流派。”

马老越聊越高兴,说起了这条老巷子的来历:

公元1370年(明洪武三年),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。朱棡在太原修筑晋王府宫城。王府坐北朝南,门开三座,为东华门、西华门、南华门。清朝时把王府焚烧了,留下府门沿用为街名至今,南华门街道虽然不长,但两厢小巷甚多。1916年,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期间,在东四条为其家属建了此处宅院,除东、西两栋西式洋楼之外,还建了一座规模弘敞的中式两进四合院。太原市解放后,从1949年9月到1956年5月,中共太原市委机关在这里驻了六年多,紧接着山西省文联机关搬进来办公。又随着我们“五战友”入驻南华门东四条,这条老巷子就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地点。

临离开时,马老坚决不收书记送的茶叶和西瓜,说:“我有哮喘病、肺气肿、高血压,不敢吃西瓜。”最后,马老硬是付了钱。

韩石山教我写散文

2002年9月的一天,我又一次走进了这条老巷子。跨进了绿荫覆盖,幽静清心的《山西文学》编辑部,见到了主编韩石山老师,我把刚写好的一篇散文递给了韩老师。

韩老师停下手中笔,认真看起稿子来。

韩石山是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长期从事小说、散文、文学批评等门类的写作及现代文学研究,有“文坛刀客”之称,是“晋军崛起”的代表作家之一。有评论说:“韩石山的散文写得轻松,写得真切,是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,敏锐的洞察现实的眼光,厚实的知识积累以及富有个性的文学表达功夫。”

韩老师看完稿子后问:“你是初学写散文吧?”

“第一次写。”

“第一次写,还不错,基本可用。有些细节可以展开来写,把在部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情感融进文章里。”韩老师详细指出文章中需要加工、充实和修改的几处。

韩老师认真对我说:在中国的所有文学体裁中,散文是以其特质的独异、品格的高卓而自立于世的。若以散文者,粗通文墨即可随意为之,说到底,还是不知散文为何物。

韩老师又说:散文作家,总要先丰富自己的学识,充实自己的腹笥,而后下笔作散文,才不至于流于俗烂。

韩老师还讲:要多读中外名著。我上大学时在图书馆借名著读,来到作协后,没有图书馆,我就经常买些中外名著,我的稿费大部分都买了名著,整套整套地买。读书要选定目标,这样读书才会有方向,才会有深度。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出来。体会出来的,才是正经有用的。

韩老师语重心长,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散文写作课。

我把稿子修改后,再次送给韩老师审阅。不久后,我的第一篇散文《星期天》发表在《山西文学》2002年第11期。

2007年,我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,成为一名会员作家。